close

首先請大家看一篇文章

家父長體制下的恐懼:談具台灣特色的保守主義(與服貿)



這篇文章寫的很好,我沒有要評論這篇文章。但我想要補充一些看法。光看此文標題之「家父長體制」,我相信很多人會想到,這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產生的體制。我另外也看到其他文章,把「順民」的產生,歸咎於儒家的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「溫良恭儉讓」等思想。會這樣批判儒家,是沒有完全了解儒家思想而產生的錯誤見解,所以我在標題寫「孔子躺著也中槍」。

 

如果要請孔老夫子出來評論一下服貿事件,我想,只要讀懂孝經就能知道孔子的看法了。

 

孝經白話註解(關中嚴協和居士著)--諫諍章第十五

 

原文是這樣的:

==

曾子曰:「若夫慈愛、恭敬、安親、揚名,則聞命矣!敢問:子從父之令,可謂孝乎?」

子曰:「是何言與!是何言與!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,不失其天下;諸侯有爭臣五人,雖無道,不失其國;大夫有爭臣三人,雖無道,不失其家;士有爭友,則身不離於令名;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故當不義,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,臣不可以不爭於君。故當不義則爭之,從父之令,又焉得為孝乎?」

==

 

連結內有完整的白話解釋,在這裡簡單導讀一下,孝經是孔子講述孝道給曾子聽,旁人記錄下來的對話內容,正當孔子講了一堆道理給曾子聽之後,曾子心中產生一個疑問,曾子就問孔子,當兒子的是不是凡事都聽老子的,就是孝道呢??孔子一聽,非常激動,先是高聲說道,「這是什麼話!!」,還連說兩次,才接著給曾子說道理。孔子說的道理就是,一個國家就算國君無道,只要有一定人數的大臣敢於進諫(原文七人只是虛數,不一定要七人),這個國家就不會亡;一個家庭也是一樣,父親要做不義之事,為人子的當勇於阻止,才是孝道。

 

古時是君主制,若國君無道,朝中無爭臣(敢進諫說真話的人,爭就是跟當權者爭道理),那這個國家只有滅亡一途,因為人民不太可能向帝王進諫。現在是民主國家,若朝中無爭臣,人民還有發聲管道可以讓當權者聽到人民的聲音。我們看看現在的政局,馬英九身邊還有爭臣嗎??敢說真話的都下台了,對照孝經這一段話,馬英九正是無道之君無誤,而現在帶頭發動學運的人,就相當於古時的「爭臣」,這可能是最後一個了,如果這個爭臣也失效,那這國家就滅定了。

 

從孝經的文字,就可以發現孔子的民主思想,只是因為古今體制不同,在文字上的表達不同而己。儒家的教育,同時教育人民要尊君,要溫良恭儉讓,但也同時教育著當權者,要效法天地,時時自省,不行無道之事,也要知道爭臣的可貴,要接納下臣的意見。有權的大臣也是一樣,對上要勇於進諫,對下一樣要傾聽下屬的聲音,如此才能確保人民的需求有一路上達天子耳中。這才是完整的儒家教育。

 

但現在的人,動不動就用腐儒這個字眼來批評儒家,到底是為什麼??這完全是滿清統治所造成的,清朝雖然也是以儒家思想治國,但滿清是少數滿人統治多數漢人,自然會鉗制漢人思想,儒家鼓勵士人主動思考,勇於進諫的精神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遭到鉗制,儒家思想若去掉這一塊,就只剩「服從」了,這不是真的儒家,這是奴家,但這也是這兩三百年來世人看到的儒家。

 

在這次服貿爭議中,支持服貿的民眾指反服貿的學生為「暴民」,反服貿者則回批這些支持服貿的人是「順民」,就是這樣的順民讓國家滅亡的,然後多多少少會把這些順民的存在歸咎於「儒家遺毒」。從孝經這段文字就能知道,一個國家若只有順臣順民,是要滅亡的!! 所以反服貿者的指則無誤。而這些順民的存在,不能歸咎「儒家」,而是要歸咎「奴家」,台灣這四百年來,敢造反的多半人頭落地了,所以多數人民持「保守主義」也是很正常的。這次服貿爭議,不只是服貿問題,還是國家存亡問題,不只是服貿問題產生的民生國安問題,還有憲政體制問題,如果不改變體制,增加對總統的約束力,馬英九這個無能之君,不知道會把台灣變成什麼樣子??

 

最後,跟台獨切割一下。我反服貿,但我不能接受某些反服貿的言論把孔孟學說歸類為「中國產」,就把孔孟也一併反了,這真的就是逢中必反!!所以我寫這一篇文,希望大家了解,儒家思想是中國人的寶,雖然在清朝統治下出了大問題,但我們不能因此丟了這個寶,美玉蒙塵,擦擦就好,不是嗎??


最後,我知道「中國人」一詞,很多台灣人都不認同,但我認為台灣人不可能跟中國完全切割,畢竟我們的袓先就是從那裡來的,台灣多數人都是炎黃子孫,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。我們可以反對現在的中國政權,反對與現在的中共政權統一,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就把袓先給丟了。再者,只要兩岸中國人都能重拾儒家思想這塊寶,有一天,中國人會再次迎來漢唐盛世,若有這麼一天,台灣還要堅持獨立於大陸之外嗎?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Y 的頭像
    CY

    刻漏晷衡

    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